学习语丨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鲜明提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这一重要论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强。今天,党建网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部分相关重要论述,与您一起学习领悟。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在四川考察时的讲话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马克思说,“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强

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2013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让全体人民始终拥有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开拓进取的主动精神、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
——2023年2月7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中国法治新闻网摘编:亓淦玉 |